口齿清晰地这么说的英辅,左手腕上戴着表。看到那支表,春那得知他果然去了绿山墙。应该是在归途被刺的。总不可能刚一出门就被刺,以挨刀的状态走到绿山墙。不过仔细一想,也是有这个可能。
“得止血才行。你有手帕吗?”
“有,可是已经用掉了。”英辅另一只手拿着用手帕包裹的某样东西。“歹徒还有另一把刀,用那把刀攻击我。但我一挥,他遗落刀子了。歹徒跑掉了,但我把刀子捡起来了。上面应该有指纹,所以我用手帕包起来。”
“这样啊。”
简直就像电视悬疑剧的剧情。春那毫无真实感,但丈夫挨刀是事实。
她心想得快点叫救护车才行,跑进屋内,上去二楼拿手机。她一边打电话,同时从窗户俯视后院,看见静枝正走近英辅。静枝在英辅旁边坐下来,端详他的脸。
她看到英辅把什么东西交给了静枝。是绿山墙的钥匙吧。
紧接着,英辅右臂勾住静枝的脖子,把她的脸搂过去。从二楼也看得出来,两人在接吻。
春那感觉心中有什么坍塌了。坍塌的那些事物被风卷起,彻底消散了。也就是化成了虚无。
她没有打电话,走下楼梯。去到后院,没看到静枝。
春那走到英辅那里:“谁来过?”
“没有,”他摇摇头。“没有人来啊。”
应该是出于接吻的罪恶感的谎言吧。和静枝的事,他想要保密到底。
春那看到了刀子。是歹徒遗留的刀子。刀柄上包着手帕。春那直接拿了起来。
“很危险啊。”英辅说。听来呆蠢的语气。
春那没有丝毫迟疑。她使尽全力,把刀子朝英辅的胸口捅去。
英辅一脸惊愕,很快地一动不动了。
春那毫无真实感地看着丈夫。看到丈夫身上插着两把刀,心想这样不行,抽出原本插在侧腹部的那一把,接着从插在胸上的刀子取下手帕。
她想,也许静枝正在哪里看着。这样也无所谓。因为这也是对她的惩罚。
后来现身的静枝,对此未置一词。在验证会上也一样。或许她没有看见,也或许是当成对春那最起码的赔罪。
问题是加贺。加贺一定也会问静枝吧。然后在他面前,谎言是无所遁形的。
第25章解说|王少杰解构《你杀了谁》
本文涉及谜底,请斟酌阅读
系列作中的系列作
一九八五年以《放学后》出道,至今将近四十年间,东野圭吾已出版超过一百部作品。这当中有不少系列作,像是以汤川学为主角的侦探伽利略系列、以饭店为主题的假面饭店系列、探讨科学和超能力的拉普拉斯魔女系列。还有,以加贺恭一郎(差点要写成阿部宽)为主角的加贺系列。
加贺首次登场,是一九八六出版的《毕业:雪月花杀人游戏》,当时的加贺还是个大学生。往后作品换上警察身分,解决了许多读者耳熟能详的案件,像是以追查犯案动机为主的《恶意》(一九九六)、探讨家庭和亲情的《红色手指》(二○○六)、以日本桥人形町为舞台的《新参者》(二○○九)。二○一三出版的《当祈祷落幕时》,揭开了加贺一直挂念在心的谜团真相,一般认为是本系列的完结篇。
加贺登场的作品中,有个《○杀了○》的子系列,“风格”相当特别。一九九六年出版的《谁杀了他》,故事中命案有两名嫌疑人,加贺和受害者的哥哥各自掌握证据,分头调查。一九九九年出版的《我杀了他》,受害者在婚礼上遭到毒杀,三名角色内心独白均称是自己下的手,加贺则明白指出凶手仅有一人。这两部作品特别之处在于,作者并未按照一般推理小说的作法,在结尾揭露凶手身分,而是把真相留给读者自行推理。
《我杀了他》出版后的二十四年,《当祈祷落幕时》出版后的十年,正当大家以为加贺已经淡出故事舞台时,东野又推出了各位手上的这本《你杀了谁》。与过去《○杀了○》系列作品不同,东野这次并未把谜底留给读者推敲(嫌疑犯总共十位,要读者自行判断过于凶残),而是聚焦于本格推理小说中的解谜场面,加以放大延展。
早早开始的推理解谜
本书故事发生在日本某别墅区,一场屠杀酿成五死一伤的惨剧。凶手事后立刻自首,表示犯案动机是想被判死刑,但对于案发当天的具体行动却不愿交代。死者家属为了厘清事件始末,在案发两个月后举办一场验证会。其中一名死者的太太鹫尾春那,透过职场前辈的介绍认识加贺,邀请对方一同参加。
推理小说常见的一种结构是,命案发生后侦探开始调查,调查中又有新的命案发生,最后大家齐聚一堂,由侦探揭开真相。本书虽然多人遇害,但基本上可视为同一个事件。第五章凶手桧川大志自首后,验证会在后续情节中立刻登场。直至书末长达五分之四的篇幅,都是侦探和一众关系人聚在一起,一步步朝真相迈进的解谜场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