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将分别进入中小两个规格的车位之中。”
“按照各自的状态。”
“由移动车位,分别送往装卸物资区,乘客区和维修区进行各自的交接任务。”
“然后,完成了物资和人口的交接,并检修没有问题的冰封级陆地护卫舰和雪地运输车。”
“会被继续送往中转区。”
“当停留在中转区的车辆数量足够后。”
“将会再由移动车位送往出口区。”
“重新组合成一辆新的商队列车,驶出避难所。”
“冰湖级运输舰进入集散中心后的流程,也和商队列车类似。”
“不过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单位,程序可以更加简洁。”
“直接进入大规格的移动车位之中就行了。”
“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模式。”
“能够最大化的利用,地上一层50米层高的每一寸空间。”
“缩短交接物资过程消耗的时间。”
“以目前预留的集散中心的大小。”
“最多可以同时容纳300辆商队列车。”
“极限状态下。”
“最快15到20分钟内,就能走完所有的流程。”
规划完大型物资集散中心。
将避难所地上一层的空间,重新填满大部分以后。
苏武又将目光放到了地上一层的中心区域。
他特意在那里留下了一块空地,并将其与更上面的地上二层和三层相互打通。
形成一个高度达到150米的大型空间。
这是苏武用来改装基地车,以及未来制造空天母舰的厂房。
最初的时候。
苏武对于基地车的定位。
是移动的陆地母舰。
但在改造的过程中,随着先驱者级陆地驱逐舰和天遣级陆地巡洋舰的陆续出现。
两者的定位,有了大量的重迭。
基地车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。
然后,随着冰湖级运输舰的诞生。
苏武的主力运输工具,迈出了由陆地转向天空的第一步。
他对于基地车,就又有了新的想法。
打算转而将它改造成第1艘真正的飞行母舰。
以实现在全球各地,快速转移重要资源和人口的任务。
不过既然打算改造成飞行母舰。
那基地车的最终体型,就注定不会小到哪里去。
原有的最高只能达到50米高度的组装车间,就显得有些不太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