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只是点头,抿出笑来:“好。”
第69章
因着今天是工作日,所以关飞渡要去上课,遗憾错过陪元宁去中医馆的事。
元宁却不觉得这有什么,还欢欢喜喜地约了关飞渡,要同他下次再见。
薛兰鹤却抽了抽嘴角,对俩小孩日渐亲厚的关系也不知该说好还是不好。
他早就跟中医馆那边的人都预约过了,这会儿直接过去就行。
薛兰鹤今日的行动对许多人而言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,乱世是极其要命的,多学点救命的法子准没错。
……
元宁想象中的中医馆恐怕是和大盛朝那种古朴韵味差不多的,毕竟店外面瞧着都是雕栏玉砌的门,牌匾也是古时的模样。
没想到走进去之后,却依然是现代的装潢,让他不禁有些失望。
好在医生身后的中药柜倒是和大盛的坐诊医馆相差不大,完全不同于现代药房那种全是玻璃柜和亚力克板货架。
他跟在舅舅身后,好奇地左右打量。
最终他们被邀请到了一间敞亮屋子里,房间里也有药柜,中间放了一张木桌,坐了个看起来仙风道骨的老先生,看着就很让人信服!
左边还悬挂着不知道是不是病人送来的锦旗,上面写着“悬壶济世”“妙手回春”之类夸赞人的话。
元宁觉着眼睛一直乱转着打量人家房间不太礼貌,只匆匆扫了两眼就收回了目光,一心看着眼前的老先生。
老先生邀他们入座,介绍自己姓徐,喊他徐大夫就可以了。
大盛朝人看见天幕之中的这一场景,难得感到了一丝熟悉,看来中医馆也和如今差不多,至少学中医的怎么也断不了传承。
就是不知薛兰鹤此举用意在哪,他们这也有药铺医馆,有什么特地让他们见识的必要性吗?
寻常老百姓仍在心中不解地嘀咕,而坐诊的那些大夫、营帐中的军医乃至太医院的御医全都打起了精神,比昨儿个那些农夫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薛兰鹤并未在一开始就说出自己的来意,而是先同徐大夫话了几句家常,再让他来看诊。
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,徐大夫也不例外,他先是观薛兰鹤的面色,再听他的声音、呼吸和气味,又问他近来的状态,最后便是把脉。
如此看来,便有了定论,于是乎,徐大夫说:“薛先生食欲差、目干涩,太过劳累。劳倦不顾者,多成劳损。是以哪怕工作再如何忙碌,也要注意休息,不要熬夜。我这里给你开些汤剂调理一下。”
年轻人大都有这个病灶,徐大夫也早就习以为常,开起方子来动作都行云流水。
薛兰鹤在自家外甥“虎视眈眈”的目光下,也说不出个不必给他开药委婉拒绝的话。
他这边看完后就该轮到元宁了,徐大夫照例按望闻问切来诊断他。
“脾胃有些损伤,长期饥饿导致气血也两虚,好在挽救及时,没有伤到肝肾和骨骼发育。如今应该以健运脾胃为主,补气血为辅,莫要吃那些大补的食品,以免弄巧成拙。”
“是药三分毒,孩子年幼,便不开药了。若是要养身体,还是得靠食补。”
这些医嘱薛兰鹤早在给元宁体检时就知晓了,现在也记在心中,并且对徐大夫真诚地道了声谢。
俩人都已经被徐大夫检查完了,薛兰鹤便进入正题——
“徐大夫,若是单用中医的法子体检,应该从哪里开始呢?”
徐大夫兴许没想到他会问这个,愣了一下,倒是来了兴趣,跟他探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