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辽东就是棒打狍子碗瓢鱼,黑土肥沃木生根,还有群体大锅饭绝对饿不死人的天堂。
形容大琉球、琼州那就是四季如春,粮食一年三熟,物产丰饶,落户就分上等好地的神仙地方。
而张家口,离京师实在太近,近些年的天灾也有目共睹,两年没下雨了,谁也骗不到。
安置过来的大多是苦役营或者是边区受伤退役的将士,要不是土豆番薯六谷子之类的东西实在好养活,边区附近能不能维持目前的人口情况还要两说。
张家口的小规模互市由于其特殊性,还是由军方掌管,并不会计算到地方官的业绩之中。而军方和地方所站的角度并不一样,相应的也就会有摩擦。
比如之前定居在张家口外面的蒙古人,不少的官吏就请求让对方加入本地,充实人口,然后被军方断然拒绝,说考虑到异族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,只将一些老弱病残的汉奴归置到各官员的管辖之中。
而那些英挺的蒙古男儿和刚收拢回来的健壮汉奴则,转手被分进了军方的新兵训练营中……
眼看着自己的考成任务是快完不成了,怎么能不急呢,一听到张家口俘虏了三四千蒙古人和女真人,那些被考成法逼的上蹿下跳的官吏纷纷目光大亮,蜂拥而至。
三四千匹的马是你们军方占了的,那三四千个壮劳力你们军方就不想独吞吧!
这些壮劳力不管是放到隔壁山西挖煤,还是放到张家口附近搞基建,或者直接把那些六谷子番薯粗种一圈,都是能解地方官员考成业绩燃眉之急的。
总而言之,军方不放点人出来,这事是没完了。
不过,显然这些官吏的想法都落了空。
张家口确实缺人,但是边防重地,再缺人也不会用这群前来入侵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来屯田劳役。
不管地方官员再怎么上窜下跳,军方的级别终究还是会比他们高一阶,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。
所以那数千位俘虏,除了马匹皮草,张家口一个也没留,全部打乱分批被流放到大琉球和琼州去了。
或许某一天他们还有重新回到大陆的机会,又或者会死在下南洋的路上。
当然如果命硬一点的,倒也有机会可以去澳洲上的草原继续策马奔腾。
这可能就是入侵大魏的代价吧-
徽州-雒县。
周云一身碧青色女装,面容沉静,嘴角噙着一抹笑意,让人观之可亲。她步履轻快的漫步在这个颇有几分江南水乡街道上。
她的身后是为了方便,打扮成男子装束的石橙,石橙虽然年纪尚小,但是因为在军中营养充足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抽条似的长,一身男装反而穿出来几分风采。
尤其是她的短发,使得她看起来精神奕奕,好奇的打量着周边环境的眼睛清澈见底,倒是和江南地区的文人显得格外不同,行为举止一看就是军伍出身。
两人相偕走在江南小镇的街道上,倒有几分随意散漫之姿,仿佛是小情侣出游罢了。
不过虽然不时有人侧目,倒也没有人投以诧异的目光,毕竟自从摄政王当着天子的面削发明志后,不仅军中相继效仿断发明志,就连民间也有不少的人跟着一起。
当然最开始的时候,这样的人在南方相对要少一些,江南的文人最重风雅,所以效仿者并不多。
然而前线大量的伤残将士退伍,逐渐被安置在大魏各地的乡县兵勇当个教官或者衙役,又或者是在军中立下战功的则被分配到各地的巡检司,每日在府县巡检……
当然有些上进心的也会申请去军校进修,如果能考出个文凭,哪怕身有伤残,也能在军中其他职位混口饭吃。
大量的退伍将士,很多都是从辽东一路辗转打到南方身经百战的将士,在军队之中接受过不少训导员的基础教育,回乡后也多是教官之类的职务,或者比起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在民间地位自然要高一些。
短发虽然需要时时修剪,但是习惯了之后,不管是从卫生方面还是从精气神方面,都有不错的提升,也因此带动了大魏民间男子短发的风气。
所以没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石橙,只当她是刚退伍的小兵,大多人倒是用欣赏的目光扫过周云,因为她的确气质不凡,一看就是女吏出身。
大魏早先虽然风气相对闭塞,但是在几番生死战乱后,随着官吏考核不分性别,唯才取仕,大量的女子进入朝堂后,反而倒闭整体风气趋于开放,朝臣反抗无果后,也就认了。因为宋时她安排下来的活是真的多,而且啥都要数据化,算的人头昏脑胀。
修改后的考成法就像一把贴骨刀,随时贴在他们的脖颈之上。就他们这把老骨头
没有吏员帮忙是真的干不完。
大量女吏都被派遣到了地方,不仅要各地巡检,还要考核评估,遇到渎职之辈还要处理善后。
而人一旦有了权利,有了傍身的技术和见识,那腰杆自然也跟着挺直了起来,走起路来也从弱柳扶风变成了英姿飒爽。
一开始纵使不习惯,也慢慢的习惯了。
不过一开始女子为官多少也有遇到些浪荡之辈,从朝堂到乡野,总有些人分不清上下尊卑,但是大魏即处于战时,律法严苛也实属正常。
不到斩立决的案情,大多以流放判处,只是流放四千里还是八百里的区别。
远处有远处的宏图大业,近处有近处的苦役矿产。